CIFCOM跨境电商 CIFCOM跨境电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海百科 »

流量漏斗是什么

数据分析十大模型之:漏斗模型

经常有同学问:能否系统分享下,数据分析有哪些模型?特别是那种业务常用的”。实际上,业务常用的有8种模型。网上经常有些零零碎碎的分享,今天陈老师就从最常见的漏斗模型讲起,系统分享下它的原理、操作技巧与用途。大家坐好扶稳,马上发车。

什么是漏斗模型

漏斗模型,其实应该叫做流程式业务分析模型”。它是基于业务流程数据,对业务进行分析诊断的工具。因为销售端的业务,常常会出现流程越长,用户流失越多的情况”。

比如网上购物,看到一个喜欢的商品,点来点去还没看到下单页面,用户就会流失。因此,随着步骤的增加,每一步都有用户流失,数据形同漏斗”。因此有了漏斗模型的名字(如下图)。

其实在供应端,也有类似的流程分析模型,只不过不是每一步减少用户,而是每一步增加成本、增加产出时间。

比如典型的生产流程,每一步都有原材料,人工,生产费用叠加进去。比如售后流程,每一步,都需要用户等待,消耗人工费用。这些业务流程的分析方式与销售端类似,只不过从关注流失变成了关注成本增长,如果大家喜欢,叫他:滚动模型”或者花卷模型”,也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看数据模型要理解其本质,别死记硬背名字。

如何构建一个漏斗模型

构造漏斗模型分为三步。

第一步:清晰业务背景与业务目标。

通俗地说,就是锁定漏斗的头和尾。比如一个线上的拉新推广,流程的头一般是广告页,可流程的尾巴呢?用户注册就可以了吗?还是注册以后消费1单?还是注册以后统计一定时间内LTV?不同的流程首尾定义,决定了流程的长度和考核方式,因此需要先和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确定清楚,避免歧义。

第二步:采集流程数据,构造转化漏斗。

这一步,主要沿着流程,梳理有几步操作,把每一步操作的过程、耗时、转化到下一步的转化率,记录下来。这里有一些常见的俗称,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收集业务动作,了解影响漏斗因素。

这一步非常重要,对于后边解释为啥用户不转化,观察业务优化流程的结果都有用。用户为啥不点我们的广告页呀,可能因为广告素材不够吸引,那啥样的素材会吸引呢?这里就需要打标签,素材卖点、风格等等。这些才是直接影响用户转化的因素。打好标签才好分析。

类似的,推广流程有多长,用户注册要填多少信息,引流商品是啥,打几折,这些都可以打上标签。用来时候分析:哪一个对勾引用户效果大。这一步经常被人遗忘,被遗忘的后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法深入分析了。

有了这三步,就算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漏斗,可以进行分析了。

如何使用漏斗模型

用途1:解释业务过程,分析问题所在。

这是漏斗分析法最直观的用途,人们会看到,在用户成交之前,哪个流程流失最多。在商品产出之前,哪个环节成本消耗最大。看到这些问题后,自然会思考:怎么改进。这是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用途。

用途2:优化业务举措,观察改进效果。

续上一步,发现了某个过程转化很低以后,就可以着手改进它。比如发现推广的广告页点击都很少,那么可以考虑修改广告页配图、文案,起码先把人骗进来,再说后边的转化。

每次优化转化漏斗的时候,记得做记录,看清楚本次优化的是哪一步,优化完以后整体效果是否改善+该步骤是否改善,从而判断优化举措是否oK。(如下图)

这一步注意,区分全局影响因素和局部影响因素,是分析的前提。比如上例中的转化漏斗,品牌、商品、价格,这仨就是全局性影响。

如果是最新款华为Mate 60,只要有现货,那么文案随便写,流程再长,用户也会捏着鼻子坚持到最后来买,从而提高了整个流程的转化率。如果只是广告页的一张海报,可能只能影响用户点击广告页这一步,这就是局部影响因素。区分开这两者,有利于观察业务做改进时,实际产生的效果。

用途3:对比多个漏斗,选择最佳方案。

如果有好几个流程指向同一目标,那么人们肯定倾向于选择:流量大且转化效率高的。在多个漏斗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也是优先关注一头一尾,即该漏斗的流量有多大,该漏斗的整个转化率有多高。此时,可以结合矩阵分析法,对参与对的漏斗进行优劣分析(如下图)。

有两个情况下,得分析更深入。

其一:不同漏斗,吸引的用户不是同一类人。

比如同样推一个商品,G类客户和普通B端客户来源不一样,只有某个渠道能吸引到。此时即使该渠道转化更差,也没法说放弃。

其二:漏斗表现稳定性,很重要。

人们天生更信任转化稳定的渠道,而不是一天突然流量很大,一天突然没量的过山车渠道。

这就是漏斗模型三大用处,已经完整涵盖了分析前中后部分,非常好用。可有同学会问:为啥这玩意这么好用,我平时看不到呢???因为丫也有不足呀。

漏斗模型的不足之处

漏斗模型的最大不足,其实是:需要采集的数据过多。这也是为啥只有互联网行业说漏斗模型说得很多,因为线上的行为数据,容易通过埋点来采集。线下的数据就难了,因此传统行业很难构造出转化漏斗。

比如典型的B2B销售,也有明显的转化漏斗,但想让销售们老老实实回传每一次客户沟通信息,可太麻烦了,需要管理制度+CRM系统+数字化辅销工具三件套配合。

比如典型的零售门店,理论上用户也有门口→进店→动线→停留→成交的转化过程,但是完全没法记录行走数据。比如电话销售,拒绝率太高,导致转化第一步就断了一大半。这些都使得传统行业很难使用漏斗模型。

不过也有其他模型可以配合,比如经典的RFM/RFA模型。

什么是反漏斗模型,品牌投放中怎么用?

在投放和流量转化中,漏斗模型应该是使用最多的模型了。但是在小红书上,提出的却是反漏斗模型”。这个模型有什么不一样??品牌投放中怎么用?今天我们来聊聊

种草”这个词大家在熟悉不过了,每个平台对于如何种好草的方式,答案都不太一样;怎么在小红书种好草,小红书公布了自己的答案:反漏斗模型。

到底什么是反漏斗模型?在实际品牌投放中怎么应用?

今天就来跟大家详细聊聊小红书反漏斗模型。

一、什么是小红书反漏斗模型

小红书近期红透半边天的反漏斗”模型,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找到核心人群”优先Push,再破圈到兴趣人去”和泛人群”。

也就是从一件优质产品出发,先向最核心的一小撮”受众种草。再借由这群意愿度最高的群体向兴趣人群和泛人群扩散,一旦口碑打出来了,就可以沿着核心人群”加大投放,一步步做人群扩圈

这和定位理论强调的原点刚需人群类似,比如最典型的案例王老吉,王老吉核心人群是温州婚宴市场,定位后再到怕上火饮料人群,最后到送礼市场泛人群。

小红书在这个逻辑之上,加了一个前置条件,我到现在都觉得这个做法实在太聪明。按照小红书的说法叫【新品测品】。也就是与其产品线上先上市再种草,不如先从小红书洞察新的消费和用户痛点的趋势,然后在进行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新需求。上市后先进行【少量先行】的测品,根据用户真实反馈来快速校准策卖点和传播点。

这种少量先行”的测品模式,可以为品牌在冷启动”阶段节约预算,使效果更聚拢,后期成果变得可以预测,这也是小红书扭转投放逻辑的关键所在。它让投放这件事,加上了一个前置条件,精细化种草的结果,决定了是否继续加大投放。而投放的本质,也就从投流量”变成了投人群”,带来的确定性更强,不仅可以帮品牌降本增效,也为小红书增加了一个新品测品平台的定位。

二、为什么反漏斗模型会成为小红书提倡的模型

在大众媒体角度看,小红书仍然是小部分市场,这也就是市面常说1亿小红书,3亿分众,6亿抖音。

小红书的用户体量相比抖音来说,确实体量更小,而且大概率小红书的用户规模不会超过抖音,但站在另一个层面,小红书的用户体量虽然小,但是用户价值更高,购买力更强。

抖音,种草模型是漏斗式的5A模型,是一个以生意为导向的模型。而小红书,则是一个扩散式的反漏斗模型,以全域转化为导向的模型。

如果品牌用拉新视角来看抖音和小红书的话,小红书带来的是深度的人群增长,抖音带来的是广度的人群增长。

小红书的人群更优质,更理性,一旦被种草,会带来长尾的复购和自发分享,因为被种草是理性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经过相对全面的了解和对比才会拔草。

抖音带来的人群广而泛,在泛人群里找到有对应需求的人群,用一个具备性价比的价格快速收割,销量增长快,但心智留存差。

这也是为什么抖音的方法论是正漏斗人群分层策略,而小红书的方法论是反漏斗人群破圈策略。

三、反漏斗模型在品牌投放中如何应用

反漏斗模型,从落地实操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步:

1)第一步

找消费者没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去做产品迭代和创新。

比如,作为消费品公司,可以从小红书洞察到新的消费和用户痛点的趋势,然后进行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新需求。

2)第二步

好产品出来后,要有好内容去分享给消费者,传达产品理念和产品功能。

比如,小红书的 KOLKOC 原创的内容,具备独特性和质感的同时也在传递新的消费理念。

3)第三步

有了好产品+好内容,然后通过聚光的营销工具,去放大和触达到对的圈层受众。

4)第四步

有了受众消费和体验后,形成好的口碑和消费者反馈,从而继续反哺产品本身。

所以,从第一步到第四步,又返回到第一步,从产品营销到品牌沉淀,形成了一个健康良好的正向循环。

以上。

作者:易不二

来源公众号:螳螂观察(ID:TanglangFin),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螳螂观察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IFCOM跨境电商 » 流量漏斗是什么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