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COM跨境电商 CIFCOM跨境电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海百科 »

云厂商标诿

云厂商2024:卷出天际,流血拼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正见TrueView,作者 | 子雪,编辑 | TV

在国际市场因Sora狂热不止,AI领域愈发波云诡谲之际,国内云厂商们却不再仰头看天,而是把枝干伸进脚下的泥土里,向下扎根。

生成式AI催热诸多投资机会,Sora的惊艳亮相更推动AI领域相关指数大涨19.63%,一二级市场闻风而动,重仓AI领域的投资人为此狂欢。AI独角兽“月之暗面”的爆火就是一个切面。

近期, “月之暗面”宣布完成10亿美元新融资,投资方名单金光闪闪,国内叫得上名字的头部机构、企业一一在列,包括红杉中国、小红书、美团龙珠、阿里等。

相较AI大热,关联产业的“连锁反应”却不如预期。理想情况下,应带动AI计算、大数据、存储、数据库等需求激增,企业用云深度进一步提升,为云厂商们带来一波利好。可现实是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一众国内头部云厂商反应平平。

多云策略下,云厂商们已经面临多维竞争。通用大模型爆发后,围绕生成式AI的竞争,让云厂商们的价值又一次迎来重估。从“总包商”到“被集成”,从血拼价格到聚焦服务,从提升技术能力到构建开放生态谋求共赢,国内云厂商们不再热衷于讲故事,而是向内“求稳”,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

如果说2023年云厂商还只是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应对内卷,2024年大家便是彻底“不装”了,对市场占有率的渴求、对效率的要求愈发极致,高质量盈利成为了云厂商们心照不宣的一致目标。

“真降价、直降价”,阿里云打响第一枪

对国内云厂商们来说,2024是去肥增瘦、冷却降温的一年。

打响第一枪、带头卷起来的是阿里云。2月29日,阿里云开启了史上最大力度的一次降价,涉及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覆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等所有核心产品,降幅从9%到55%不等。

这是阿里云明确"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3个月之后的首个大动作,也是自去年11月阿里云进行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公共云业务事业部后举行的首次重磅发布会。

规模优先,扩大市场占有率是阿里云在23年定下的发展基调,此番降价亦是在深化这一战略部署。有关阿里云降价的原因总结有很多,其中之一是为摆脱低迷的增长速度,“阿里云过去几个季度,增长相对前几年是慢的,我们要摆脱低速增长这个局面。”

但在正见TrueView看来,阿里云降价最核心的原因除了“以价换量”抢占市场,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开拓非互联网客户,激活云计算的“飞轮效应”。尤其是分拆上市计划放缓后,比起成为阿里集团新的增长极,“证明自己”才更重要。

作为可复用的全球云计算网络和资源池,用的客户越多,供应链采购成本、研发均摊成本和资源闲置成本就越低。在飞轮效应的带动下,只要降价幅度小于成本下降幅度,企业不仅不会亏损,反而会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这一模式国外云厂商已经验证。亚马逊云曾连续三年每年降价12次,但2023年全年实现营收达到908亿美元,同比增长13%。

过去十年阿里云也将计算成本降低了80%,存储成本下降了近90%。如此大规模的降价势必将影响利润,但却是阿里云铺开规模不得不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是云计算商业模式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长期战略。”阿里云副总裁、公众沟通部总经理张启表示。降价无疑成为了阿里云启动飞轮的“奇点”。

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公共云渗透率远远不够,增长速度也不够快。2024年到2023年三年期间,美国公共云支出占企业级IT支出的比例从52%增长到58%,而中国企业同期只从34%增长到39%。

再把视角拉回国内,互联网行业客户与非互联网行业客户在用云上也有着一道鸿沟。过去三年非互联网企业云计算的渗透率仅增长了5%(从24%增长到29%),反观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公共云渗透率已经高达74%。

因此“大放血式降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企业上云和开发的门槛,进一步提升公共云的渗透率,同时也能让那些还在观望中的客户尝试“上一次云”,尤其是那些有自持IT资源包袱的非互联网客户,可谓一举两得。

明白此行业定律与趋势的自然并非阿里云一家。纵览国内云厂商,最先对阿里云降价做出反应的是京东云,在阿里云公布降价的当晚,京东云就喊出“随便降、比到底”的口号。

至于京东云要“击穿的是谁的底价”,不言而喻。

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的隔空喊话,颇有当年电商领域“猫狗大战”之势。

百度云AI加持,盈利能力略胜一筹

这厢阿里云与京东云“跳楼价”比拼得火热,那厢百度云却“独自美丽”,不仅没有跟进降价,反而借AI把智能云的故事讲“闭环”了。

近两年通用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飞速发展,推动了云计算行业从通用计算向AI计算转变,无形中重塑着云行业的竞争格局。尤其Sora横空出世后,人们进一步认清了国内外大模型之间的差距,而一直在生成式AI和基础模型加大投入的百度,承载起了赶超国际的AI重任,被外界持续看好。

而自2023年一季度首次实现盈利后,百度智能云业务一直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第一季为42亿元,第二季为45亿元,第四季度一跃升至84亿元,其中大模型为云业务带来约6.6亿元的增量收入。

无论是外界还是百度内部,对智能云业务的发展均持乐观态度,百度智能云也的确展现出了优于传统云厂商的“钞能力”。“我们会看到云业务收入在2024年加速增长,我们对保持云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有信心,企业云业务的毛利率也能够不断提高。从长期来看,AI云业务应该比传统云业务有更高的利润率。”

今年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之年”,也是各种AI应用在产业侧爆发的一年,企业渴望在充满挑战的经营环境中,以AI提高生产力或效率。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AI属性或弱AI属性的厂商们便没有机会。从需求端来看,中小企业客单价低、续费率低,相比之下,政府以及大国企等客户有更强的上云需求,而且它们还具备足够的付费能力和复购意愿,且群体数量比较稳定。

对云厂商们来说,政企客户是不可多得的“金矿”,不仅能拉动营收,也可打造标杆案例,扩大行业影响力。不过政企客户定制化需求高,需要厂商们在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度上下大功夫。

收拢聚焦,华为云、腾讯云稳中前行

提及政企客户,华为、新华三、紫光等在基础设施、集成渠道深耕的IT厂商才是头号玩家,相比下阿里云、百度云等互联网云厂商是“后进生”。

国企占据中国经济体量的42%,对于采购云服务有自己的规则,除了要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还要自主安全可控。这需要云厂商具备多级运营能力,灵活适应政企组织架构。

而政企市场是华为云的舒适区。IDC 2023年研究报告显示,华为在中国政企云市场以25%的份额位列榜首。

华为作为ICT运营商,积累了完整的云技术生态和渠道销售能力。在各省级行政区建立代表处、派驻城市总经理的战略打法,还一度被腾讯云和阿里云效仿。

在腾讯云选择坚定拥抱产业互联网后,对政务市场势在必得。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曾提出,腾讯云要从集成方转向被集成方——“宁要150斤的强壮,也不要200斤的虚胖”。

此后,腾讯云便有意放慢脚步,不再烧钱抢市场。当年7月,腾讯云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成立政企业务线,主要服务政务、能源、工业等领域,且每一领域都设立了一线专属团队,长期服务领域内的重点客户。

从华为云和腾讯云身上不难发现,它们在逐渐放弃做“总包商”,而是把合作伙伴推向前台。华为云称之为“释放数字生产力,一切皆服务”,腾讯云称之为“被集成”。

“过去两年,腾讯云被集成收入同比增长200%”。在腾讯发布大模型后,腾讯云更是把利润也进行了“收缩”——将80%-90%的业务收入分配给合作伙伴。

收拢市场,聚焦服务。可以预测,今年华为云和腾讯云也会持续深耕政企市场与产业领域,是否会与其他云厂商打价格战还未可知。

结尾

在生成式AI叠加国际芯片禁售的影响下,2024年对国内云厂商们来说,或许会是比以往都更为艰难的一年。

但正所谓绝处逢生,也许经过市场的一番洗练,国内云厂商们反而能够通过严峻的市场考验磨亮自己的杀手锏,从疯狂卷价格的恶性竞争中跳脱出来、触底反弹,走向百花齐放的“春天”。

那时,云厂商们在2024年的历史故事,会被解读为是破茧成蝶,涅槃重生的关键时刻吗?

Q4中国大陆前三大云厂商: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

【CNMO科技消息】4月17日,CNMO了解到,根据知名研究机构Canalys最新发布的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大陆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实现显著增长,同比增长率高达22.4%,总额达到97亿美元。这一增长态势表明,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中国大陆的云计算市场正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中国大陆云计算市场中,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三大巨头表现尤为抢眼,它们不仅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还以出色的业绩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这三大云厂商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总增长达到了27.8%,占据了云服务总支出的73.7%。

其中,阿里云以38.9%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其202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达到了33.7%。华为云则以18.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实现了17.4%的同比增长。腾讯云则以16.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其同比增长达到了27%。

此前,Canalys指出,2023年全年,中国大陆云基础设施市场同比增长16%,高于2024年的10%。预计2024年将同比增长18%,主要驱动力是生成式AI,以及阿里云等云厂商的大幅降价推动客户采用。

2月29日,明确“AI(人工智能)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3个月之后,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力度降价,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的官网价格平均降低20%,最高降幅55%。阿里云方面表示,尽管去年上半年的降价活动效果和反馈很好,但还未达到预期目标。

美国三大云厂商的业绩里,透露出哪些信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硅基研究室,作者 | 山核桃

美国三大科技公司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在近期已公布了2023年度业绩报告,随之引发关注的是三家公司的云业务数据。

2023年,对北美云厂商而言是「冷热交织」的一年。

「冷」的一面是云业务是吞金兽。只有通过产品和业务迭代,提振需求,才能保持增长,形成规模效应,均摊基础设施部署的成本。同时,还需要保证利润,以应对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但实际上,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全球IT支出疲软,反映在云厂商身上就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通过人员优化和谨慎的资本支出等待需求回暖。

「热」的一面则是生成式AI所带来的可能性。从2023年下半年起,AI大模型云市场需求回暖,特别在2023年第四季度,亚马逊AWS、谷歌云和微软智能云的营收增速都显著回升。同时,AI拉动云厂商整体资本开支重回增长,微软、谷歌管理层也表示,2024年资本支出将保持增加。

「硅基研究室」结合三大云厂商在过去一年的战略动作与业绩表现,得出以下趋势研判:

1、北美云厂商营收增速抬升背后,除了AI加速外部需求回暖外,降本也是因素之一。

2、三大云厂商中,目前吃到最大AI红利的是微软。

3、2024年,在资本开支加大下,云厂商间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

AI拉动需求,但降本增效是核心主线

2023年,从基本面看,三大云厂商在营收和利润端的表现各有各自的亮点。

三大云厂商中,微软智能云营收增幅最明显,利润率表现最佳。

微软智能云包括Azure、Windows Server、SQL Server、Visual Studio、GitHub和企业服务等板块,2023年微软智能云总营收达到了9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谷歌云总营收为3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5.9%;亚马逊AWS总营收为907.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

单位亿美元,图源:硅基研究室制图

但分季度来看,微软智能云的营收增速回升更为明显。从2023年Q2开始,微软智能云的营收增速从15%爬升到20%。谷歌云营收增速则明显放缓,从28%下滑至25%。AWS也是一样,与Q2相比,增速环比略提升到约13%。

利润方面,2023年谷歌云终于结束了亏损,营业利润率为5.2%;AWS营业利润率则为27.2%,相比2024年的28.7%下滑1.5%。而微软智能云营业利润率为46.7%,较2024年的42%提升了4.7%。

北美三大云厂商营收增速回升,利润优化,有两大核心原因。

驱动高增长的第一个原因是AI拉动云需求回暖。微软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微软云平台Azure本季度增长率有6个百分点归功于AI,是第一季度3个百分点的两倍。

对云厂商而言,AI和云融合的利好有二,一是生成式AI的发展本就依赖底层云计算能力的支撑与升级,二者是联动关系。区别于传统IT架构,云计算的核心本质在于实现底层IT资源调用的可获得性、灵活性与可靠性,实现成本与效率的升级,在大模型时代,上述优势被进一步放大。

二是云厂商也可以利用AI更好地卖云。模型服务是扩容自身云产品线,优化行业解决方案,建立差异化优势的切入口,云厂商在laaS、PaaS、SaaS层都可以围绕AI做升级,探索新商业模式。

驱动高利润的原因则是云厂商对内的降本增效,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一是集团内部的成本管控,通过裁员控费所带来的利润改善。

二是优化云业务自身的成本结构,在服务器硬件成本和研发成本上做优化。比如,在过去几年里,谷歌、亚马逊等都通过延长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以降低折旧成本。例如谷歌将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使用寿命分别从4年和5年延长至6年,从而在2023年节省了39亿美元,并使当年的净利润增加了30亿美元。除此以外,区别于依靠规模效应的laaS,借助AI,转向标准化、更高附加值的PaaS和SaaS生态,例如微软云的实践。

总的来说,海外云巨头业绩回暖与AI热有关,但AI并没有起到决定性因素,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云巨头们降本增效的持续动作,因为短期内云需求的回暖还需要时间。

Gartner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3年,全球IT总支出从4.1万亿美元爬升至4.7万亿美元,2023年的总体IT支出增长率为3.3%,相比疫情之后的较高增速,已明显降温。Gartner在报告中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首席信息官们对变化感到厌倦。”

2023年总体IT支出增长率为3.3%,图源:Gartner

微软吃尽红利,谷歌步步追赶

在美国三大云巨头中,微软表现无疑最亮眼,微软管理层也是唯一一个财报电话会中明确提出大模型对云业务有拉动作用。

对大模型态度不同的背后,是微软智能云、谷歌云、AWS三大云厂商在过去一年路径的分化,微软也凭借着在这一浪潮中的先发优势抢占云市场的份额。据机构Synergy Research的跟踪,微软的全球市场份额强劲上升。在包括IaaS、PaaS与托管私有云服务的市场中,尽管AWS依旧占据霸主地位,但微软划出了一条看得见的增长曲线,去年第四季度,微软的市场份额已达到23%。

微软云借AI全球市场份额强劲上升 图源:Synergy Research

三大云厂商中,微软率先用AI反哺云业务,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之所以「意料之外」是因为,在三大云厂商中,论市场份额和规模效应,无人撼动AWS在laaS的霸主地位。论AI技术,谷歌有历史基因与人才团队。

但所谓的「情理之中」,是因为如果从结果倒推原因,微软取得目前暂时性的领先,一是源自战略的笃定,反映在赌对了OpenAI等AI初创企业等逆周期投资上。二则是源自快速对内部云产品的「AI化」与微软在laaS、PaaS和SaaS层的「水桶型」布局形成协同。

一是逆周期投资上。微软一方面较早押注了OpenAI,同时区别于同行在资本开支上的谨慎态度,微软较早围绕云和AI基础设施,加大布局力度。云厂商资本开支的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是在AI领域看到的机会,包括TPU、GPU、新数据中心等。三大云巨头中,微软的动作最快,其次是谷歌,最后是AWS。分季度看,2023年Q1至Q4,微软资本开支从78亿元上升至115亿美元,屡创季度新高。

二是借力OpenAI,完成云产品的AI化和自身其他业务的协同。一方面是将大模型能力融入云应用中直接提供给用户,将Copilot几乎融入了每一个重要产品和服务之中,同时面向不同需求的用户进行商业化尝试。同时,在底层,通过自研新品、构建超算集群等,为模型提供支持。总之,从硬件到模型再到上游应用,微软构建了一套「云+软件」的闭环AI生态。

而微软做对了什么,也就意味着谷歌和亚马逊失去了什么。

谷歌方面,除了时间的先发优势外,源自内部业务尚未形成协同效应。微软智能云占微软总营收的四成,已成为重要的第二曲线,但谷歌云占谷歌整体营收仅为11%,体量相对较小,谷歌近六成收入来自搜索引擎,这意味着谷歌需要用广告收入来为云业务输血。而亚马逊在技术上并不具备优势,因此早期在应用与模型的融合上稍显迟滞。

当然,云厂商间都在步步追赶。根据业绩会的指引,进入2024年,三大云厂商均表示2024年资本支出将保持增加。而无论是谷歌正在加大力度推出的对标GPT-4的Gemini Ultra,还是亚马逊大笔投资Anthropic......种种动作间,2024年,注定是云厂商间的竞争热化的一年。

参考资料:

1、财经十一人:《美国三大云厂商2023年业绩出炉,微软吃尽大模型红利》 2、中信证券:《中信证券:北美云厂商Capex预期积极 打开光模块板块估值空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IFCOM跨境电商 » 云厂商标诿

相关文章

微信号

contact